top of page
中醫教路去頭皮屑(內文)

秋燥

秋燥|中醫教路:溫燥身體燥熱易怒、涼燥怕凍有燥咳

【附紓緩溫燥、涼燥食譜】

文章來源: 明報

文章日期: 2022年9月29日


秋風起秋燥隨之出現,秋燥都有分溫燥、涼燥?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稱,秋天溫度和濕度下降,此時肺和腎較易受到侵襲,出現皮膚乾燥、口乾喉涸等症狀,肺虛腎弱、部分乾燥症及濕疹患者尤其辛苦。林冠傑表示,秋燥有分溫燥、涼燥,證型亦有不同,他講解兩種秋燥的證型,以及提供紓緩溫燥、涼燥的食譜。


●溫燥

證型:身體燥熱,情緒會較差,易怒。感到較熱,較乾燥,會出現皮膚乾、口乾鼻乾、口涸喉乾等症狀。

紓緩溫燥食譜

1. 秋葵南北杏燉雪耳(2-3人分量)

材料:南北杏1湯匙、雪耳(已浸泡)半碗、秋葵3條、冰糖少許、水2碗

製法:秋葵剪去頭尾,斜切備用。雪耳、南北杏和冰糖加水,燉約1.5小時;加入秋葵再燉15分鐘,即成。可以飲湯水,湯渣較乾,比較難消化。

2. 竹蔗茅根水(3-4人分量)

材料:竹蔗1斤、茅根1兩、南北杏5錢、玉竹5錢、麥冬5錢、片糖或冰糖少許、水6-8碗

製法:所有材料加水煲滾,即成。


●涼燥

證型:一般會怕凍,以及出現燥咳、口乾、喉嚨乾和皮膚乾等症狀。

紓緩涼燥食譜

1. 清補涼(2-3人分量)

材料:沙參1兩、玉竹5錢、麥冬3錢、百合3錢、蓮子10粒、無花果2粒、水6碗、片糖或冰糖少許,痰多可加1角陳皮

製法:所有材料加水燉約1.5-2小時,即成。可以連湯渣一起進食。

註:上述方法一般人適用,如有疑問或身體感到不適,應向註冊中醫或醫生查詢及求醫。


文章來源: 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ins/%e7%86%b1%e9%bb%9e/article/20220929/s00024/1664366805861/%e7%a7%8b%e7%87%a5-%e4%b8%ad%e9%86%ab%e6%95%99%e8%b7%af-%e6%ba%ab%e7%87%a5%e8%ba%ab%e9%ab%94%e7%87%a5%e7%86%b1%e6%98%93%e6%80%92-%e6%b6%bc%e7%87%a5%e6%80%95%e5%87%8d%e6%9c%89%e7%87%a5%e5%92%b3%e3%80%90%e9%99%84%e7%b4%93%e7%b7%a9%e6%ba%ab%e7%87%a5-%e6%b6%bc%e7%87%a5%e9%a3%9f%e8%ad%9c%e3%80%91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תגובות


bottom of page